甘肅簡牘博物館珍藏的古紙(下)古紙的淵源

發(fā)布日期:2021-06-07   來源:蘭州晚報

在上一篇里我們對早期古紙的用途作了一些推測,最后我們再簡要介紹秦漢簡牘上的“紙”字等其他與古紙相關的資料。

早在史籍記載蔡倫造紙術發(fā)明之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古紙,這點已為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實。更有學者提出,據(jù)稱于1935年出土于長沙的戰(zhàn)國時代木質漆馬,木面涂有黏性物質,上蓋有襯紙。如果此襯紙果為戰(zhàn)國時物,則紙的出現(xiàn)當有更久遠的歷史。

此外,我們還可從早于蔡倫時期的秦漢簡牘上見到“紙”字,這也許可以作為早在秦末漢初就已有了造紙技術的證據(jù)。

我們知道,古代醫(yī)、巫一家,古人生病后一方面利用藥物針石湯劑進行治療,一方面還會采用厭禳等巫術!霸憽逼泟t屬巫術性質,對今人而言,很難明白這些巫術的具體操作。所以今人對“煮賁屨以紙”這種技術操作中的“紙”字所作的理解也就仁者見仁了。

我們的理解是,此“紙”通“抵”,擠,擰干之義。《說文》:“抵,擠也!焙單牡拇笾乱馑伎赡苁侵v人的頭發(fā)、胡須和眉毛如果無緣無故地像有蟲子一樣地卷曲起來,這是因為有病氣在作怪,消解的辦法是把麻鞋放進鍋里煮,然后將其擰干,恙氣自然就消除了。此處的“紙”字乃是通假字,而非本字,做動詞使用。

在睡虎地秦簡《日書》“詰”篇中已出現(xiàn)有“紙”字,相關的文句為:

人毋故而發(fā)撟若蟲,及須眉,是是恙氣處之,乃煮賁屨以紙,即止矣。

可以清楚地看到,該字左邊確從“糹”,釋作“紙”字當無疑義,F(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上面引文中的“紙”的確切詞義。對于秦簡上的這個“紙”字的確切含義,諸說不一。

秦簡整理小組認為“紙”應讀作“扺”,側面擊打的意思。又說此“紙”字可讀為“抵”,投出的意思?傊莻表示動作的的動詞。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同意讀“紙”為“抵”,并引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履下靡(磨),抵之”一句來補證。

錢存訓《紙的起源新證:試論戰(zhàn)國秦簡中的紙字》認為此段大意為:

如果沒有原因,人的頭發(fā)像蟲子或須眉一樣豎立起來,這是穢氣。處理之法是煮草鞋以紙,就可以制止。古代的屨和紙的關系密切,草屨為麻類所制,而故麻為古代造紙的主要原料!逗鬂h書·蔡倫傳》中所提到的麻頭和破布,當然包括草屨在內。此處的“煮屨以紙”,可有兩種解釋:一為“煮草鞋以成紙”,因此以草履制成的紙可能有迅速驅邪的作用。另一說,“以紙”也可能解釋為“以紙掩蓋”或“以紙覆蓋發(fā)上”,可有驅邪、避穢、立即見效的作用。

在河西漢簡里我們還可見到“紙”字。如下例:

五十一,紙重五斤

《合校》306.10

居延漢烽燧遺址所出漢簡年代大部分屬于西漢中后期至東漢初期,這枚簡其年代也應在此年代間。由此簡形制可知,此枚簡為“楬”,即記錄儲備物品名稱、數(shù)量等信息的卷標。這種“楬”是臨時用簡牘材料通過在上端削出兩個契口用以拴系繩子。簡文“五十一”三字和“紙重五斤”四字其書寫風格不同,應是兩次書寫而成。

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個標簽上所記是什么物品?按照河西漢簡文書中的行文慣例,此“五十一紙重五斤”有兩種可能的讀法,一種讀作“五十一,紙重五斤”,此處的“紙”為名詞,“五十一”或指物品編號或指燧名;一種讀作“五十一紙,重五斤”,此處的“紙”作量詞,“五十一紙,重五斤”指五十一張紙,共重五斤。

不管哪種讀法,我們也應看到,不排除這個標簽所標示的物品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植物纖維紙的可能。

許慎《說文》:“紙,絮—苫也。從纟,氏聲。”按,許慎對紙的解釋雖然只有“絮—苫也”三個字,但是把造紙的基本工序都講到了,許慎對紙的定義符合傳統(tǒng)意義上造紙工序:首先以搗碎的分散植物纖維(《說文》作“絮”)為原料漚水浸泡,其次以可以濾水的簾模(《說文》作“苫”)為抄造模具,最后抄造的分散纖維晾干后形成表面平滑的薄片。通過以上程序形成的東西就叫紙。

許慎對紙的解釋有兩點值得思考:

第一點關于造紙原料,絮是蠶絲物,蠶絲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用來造紙的。而且從已發(fā)現(xiàn)的古紙來看,其原材料均為麻類植物纖維,并無蠶絲。其中可能有西漢時期的古紙已采用抄紙法。

第二點關于對紙字的分析,紙字從纟,氏聲。依“六書”之說,紙字是一個形聲字,纟是義符,也就是說紙字的本義是和絲絮有關。氏是聲符,紙字從氏得聲。

關于第一點,我們的理解是,因為絲絮和植物纖維在形狀和顏色上相似,古人認為二者是一類東西,故古人把植物纖維也可叫作絮。

關于第二點,紙和砥二字是同源字,用作書寫的縑帛和磨刀石的共同特點是平滑細密,且均呈條形。劉熙《釋名·釋書契》:“紙,砥也,謂平滑如砥石也!薄绊剖奔雌交|細密的磨刀石。如《詩經(jīng)·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奔词钦f大路就像磨刀石一樣平坦,像箭一樣筆直。

隨著造紙技術的改進,用植物纖維造成的紙開始逐漸代替縑帛用于書寫,公三世紀時候,人們又專造了一個“帋”字來表示用植物纖維造成的紙,這個“帋”字一直行用到公十世紀的唐代。

古人之所以把用植物纖維造出的紙也稱作紙,是因為它具有和用于書寫的縑帛一樣平滑細密的特點。如《唐文拾遺》中載楮知白先祖枝善于用楮樹皮造紙,后經(jīng)蔡倫推薦至朝廷,和帝引用《詩經(jīng)》中的“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來稱贊枝所造的紙,認為該紙“明白方正,舒卷平直”,讓史官使用這種紙來代替簡冊。

責任編輯:王磊

稿件反饋 

中紙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該文章系轉載,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網(wǎng)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我們已經(jīng)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關信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根據(jù)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網(wǎng)友評論
 
 
最新紙業(yè)資訊
訪談
紙業(yè)資訊排行
最新求購
南京中紙網(wǎng)資訊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蘇ICP備10216876號-2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蘇B2-20120501 
蘇公網(wǎng)安備 32010202010716號
視頻號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