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杏坪皮紙——造紙術的活化石

發(fā)布日期:2020-12-04   來源: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

巍巍秦嶺,峰嵐疊障,南山柞水,盛產構皮。

古人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廣闊茂密的構樹林,成就了“杏坪皮紙”這一古老的燦爛文化。

柞水縣杏坪鎮(zhèn)金口村,位于社川河、金井河交匯處,這里雖不是蔡倫造紙的發(fā)祥地,但說它是蔡倫造紙的傳承地倒也名副其實。

據《柞水縣志》記載,清乾隆四十九年(即1748年),皮紙工藝就流傳于此,金口村霍氏、陳氏兩大家族,代代傳承,把皮紙生產作為養(yǎng)家糊口的主要生計,構皮造紙工序復雜,大工藝有十四道,小工藝有七十二道。

生產皮紙,最基礎的工作,就是采集原料。皮紙生產的主要原料,就是枸樹皮,當然,桑樹皮也是可以的,但是以枸樹皮皮厚漿多為最佳原材料。

剝枸樹皮,是一個精細的體力活,要一棵樹一棵樹的剝,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樹皮咋剝呀,但是枸樹就有這種特質,它纖維多,密實,一棵樹,便能剝下一個整張的皮。

皮紙的制作

一、采集原料。春秋兩季砍下構樹,剝皮收集。

二、干制收藏。把采剝的構皮太陽曝曬,干后打捆儲存。

三、水浸軟化。將構皮置入河中浸泡至構皮完全軟化。

四、拌灰堿化。將軟化構皮置入石灰水中,使構皮充分堿化。

五、高溫蒸穰[ráng]。將堿化后的構皮用鐵鉤鉤出漂洗,裝入蒸窯,用泥土封住窯頂,高溫蒸穰。

六、碾壓再蒸。

七、洗滌清理。把蒸好的構皮壓在河水中浸泡三天。

八、踏碓[duì]砸穰。多用人工腳踏,主要是去掉構皮雜質。

九、揉穰打幡。把踩踏洗凈的構皮從水中撈出,擰干水分,運回至木碓下,進行打幡。又稱打簾子。

十、切幡掏漿。把幡子用幡刀切成碎塊,置入石臼,反復錘打,使構皮纖維自然散開。

十一、攪漿趕漿。把搗細的料漿纖維放進池里,反復攪漿,再把完全攪化的料漿,平推趕至漿池前端準備撈紙。

十二、蕩簾撈紙。撈紙工藝最為關鍵,用竹篾精制的簾子,在漿池中挖撈,使紙漿纖維均勻浮附在紙簾上,形成濕紙。然后揭簾分離,一張成品紙就成功了。

十三、上墻曬紙。把整蹾的濕紙放入木制榨水設備上,經人工榨出水分,移放在特制的木紙架上,人工一張一張掀開,用紙刷子貼于墻壁上,予以風干。

十四、晾干揭紙。待紙晾干后,一張一張揭下來,整理成沓[dá]。最后就可打捆包裝了。通常每100張為一刀,5000張為一捆。

人工撈紙的主要器具有:蒸窯、石灰池,打幡碓、切幡刀、砸穰臼、撈紙池、撈紙簾子、揭紙架子等。

金口村這里雖沒有蔡倫祠、蔡倫廟,但這里霍氏、陳氏兩大家族,在撈紙工藝的傳承上有拜譜的傳統(tǒng)風俗,即每年撈紙前,霍、陳撈紙藝人們要在蒸窯旁,設香案、擺香火,呈祭品,陳列祖宗宗譜,莊嚴祭拜,以示對祖輩藝人的敬重,同時又祈禱眼前撈紙平安順利。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造紙術離我們逐漸疏遠,但杏坪金口村的皮紙代代相傳,能融入現代生活,有其不可忽略的文化價值。

責任編輯:任九

稿件反饋 

中紙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該文章系轉載,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關信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網友評論
 
 
最新紙業(yè)資訊
訪談
紙業(yè)資訊排行
最新求購
南京中紙網資訊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蘇ICP備10216876號-2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20501 
蘇公網安備 32010202010716號
視頻號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