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紙的前世今生】日本和紙,一頁留千年

發(fā)布日期:2018-10-31

六世紀,中國發(fā)明的“紙”通過當時的高麗國傳到日本后,以日本獨特的原料和制作方法產生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紙張——和紙。

和紙不僅為日本人日常所用,也在藝術領域展示了無窮的魅力,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紙的特點

和紙以雁皮樹為原料,纖維長,質地雖薄,但更堅韌,且壽命更長,平滑細膩,可謂紙中上乘。

和紙被用于全世界的文物修復方面,利用其能保存上千年的特性,被用于日本畫、木刻、燈籠、屏風等多種用途。

和紙是一門真正的藝術,一改過去“紙是平面的”這一概念,將纖維作為素材,從抄紙階段就開始進行創(chuàng)作。

時而折疊、上色、時而又將其撕破,甚至還運用美術拼貼、美術組合、美術摹拓以及現代美術貼畫等手法。此外又與布、皮革、金屬等素材組合,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展現美的世界。

這種新奇的紙的造型藝術使紙本身成為美的對象。色彩美麗的染色紙、花紋紙、草花紙、皺紙、紙捻工藝品等,多姿多彩的紙制品作為家具與日常用品,成為融入日常生活的日用美學的源泉。

和紙的發(fā)展

據《日本書紀》記載,朝鮮僧侶云徵將文房用品帶到了日本。造紙技術傳來后的百年,日本開始真正意義上紙的國產化。

當時造紙的原料主要是大麻和苧麻的植物纖維,造出的和紙質地較粗。人們將視線轉移到日本產的樹種「雁皮樹」身上,制出了肌理細膩、質地平滑的上乘紙張。和紙迎來了其初創(chuàng)時期。

8世紀末到9世紀,日本人發(fā)明“搖動抄紙法”,和紙的進一步發(fā)展促進了日本文化的欣榮。

和紙文化在17世紀達到了鼎盛時期。越前、土佐、出云、伯劈均成為日本國內著名的紙產地。紙的種類已達50種。

和紙的制作

日本的和紙生產分為手工和機械兩種。手工紙以雁皮、摺、三椏(瑞香)的樹皮為原料。機制紙則以木材、馬尼拉麻的紙漿為原料。

和紙的造紙工藝與普通造紙基本相同,制作和紙的秘密則隱藏在抄紙上。

在內有竹簾的木框架中,將懸浮于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在竹簾上形成紙頁后,再經過壓榨脫水、曬干或烘干,最終剝離成紙張。

這樣制成的和紙纖維較長,使用植物纖維顯現出特別的風味和手感,薄如蟬翼卻強韌不減,可以保存多年,還具有良好的透光透風性。

物の面具

《物の面具》是一本日本半手工和紙集合冊,里面的和紙來自“神與和紙之鄉(xiāng)”——日本越前。關于越前,至今流傳著一個傳說:

上千年前,岡太川上游處款款走來一位女神,她憐憫村莊地薄人多,卻見清溪碧山,得天獨厚,于是授鄉(xiāng)人以抄紙為業(yè)。

女神走后,鄉(xiāng)人為紀念她,便將她奉為川上御前,作為紙祖神供奉在岡太神社。岡太神社經過歷史的滄桑變幻,在20世紀成為全國造紙行業(yè)的守護神總社。而越前五箇地區(qū),便成為名副其實的“神與和紙之鄉(xiāng)”。

《物の面具》包含20張不同工藝,不同色彩的和紙,希望收到它的人可以一次擁有多種不同的體驗。

這些來自日本的半手工和紙,無需在上面做任何印刷或工藝處理,每一張,歷經在一代代匠人手中美的演進,已然如此美好,讓目光忍不住地沿著紙張的紋理游弋。

造紙人越嚴謹 、越熱愛,交出的紙張越充滿個性與韌性,摸在手里,即能感受到紙張自身傳遞出來的厚重心意。

集合冊希望收到的人能一次收獲多樣的美,在日常生活中盡情使用它們,添增美好。

白色封面選用日本傳統(tǒng)的能面作為主角,簡練而又讓人過目不忘。

每張紙半米多寬,足夠用來當茶席或桌墊,擺上器皿美食,就是日劇《小森林》的樂活日常。

還可以用來包禮物、包花,收禮物的人一定會愛不釋手,感受到美好包裝背后的款款情誼。

每一張和紙的圖案都很細膩獨特,放到相框裱起來,就是一幅帶有東洋風情的掛畫。

還可以把一張大紙裁剪成若干小尺寸,疊紙也好,剪圖案也好,任意發(fā)揮,都很合適。

但其實,這樣精美的半手工紙合冊,本身就是一份相當別致的送人佳品。

一張手感溫和的紙,包含了造紙匠人千年傳承的執(zhí)著,傳遞著人與時間的更迭,如此美好。

華夏之光普照·和紙伊始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日本文化更是深受華夏文明的影響。孤身處于海上的日本經常通過處于中日兩國之間的朝鮮來引進中國先進文化,《日本書紀》中記載著朝鮮半島高句麗的僧侶“云徵”,將文房用品帶到日本的歷史!凹垺睆闹袊鴤鞯搅巳毡竞,日本以其獨特的原料和制造工藝生產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紙張——和紙。

造紙技術傳入前,日本只是從中國引進書物典籍。技術傳入后的百年,日本開始真正意義上紙的國產化!墩齻}院文書》曾記載天平9年(737年),“美作、出云、播磨、美濃、越”等地已出現造紙。當時造紙的原料,主要是大麻和苧麻的植物纖維,麻的纖維強韌,造出的和紙質地較粗,表面也不平滑,不利于書寫。

在文化發(fā)達的平安京時代(公794年~1185年),造紙與紙加工的技術非常發(fā)達,造紙業(yè)普及到了全日本。在平安京時代的首都——京都,建立了官立造紙廠(紙屋院),并且培養(yǎng)了技術人員。

隨著佛教的普及,用紙量大增,加上造紙技術的革新,造紙原材料供不應求,人們急需新尋找的原料,于是發(fā)現了日本特產的雁皮樹,以雁皮為原料造出的紙既結實又美觀。這一發(fā)現使日本從單純對“唐紙”的模仿過渡進入到其特有的“和紙”的初創(chuàng)時期。

集大成自成一派·和紙發(fā)展

日本人善于吸收外來文化,再將之發(fā)揚光大,發(fā)展成自家獨有的東西。和紙在古代中國造紙術的基礎上,以獨特的工藝加工制作而成。和紙的制紙工藝,主要分為制漿和造紙兩部分。制漿又分機械法、化學法和兩者結合法的方式把植物纖維從原料中剝離,變成本色的紙漿或漂白的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紙張。手工造紙使用內有竹簾的木框架,將懸浮于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在竹簾上形成紙頁。隨后再經過壓榨脫水的過程,曬干或烘干,剝離成紙張。

和紙的造紙工藝與普通造紙看似步驟相同,其實在抄紙上是另有玄機。抄紙加工紙表與紙背時,動作手法與普通工藝相同,只是在表里還夾有一層,這是和紙的獨特之處。為了讓紙表與紙里間能夠更好的融為一體,往往在紙漿中添加天然的粘合劑,其中最有名的要屬廣泛應用于造紙的黃蜀葵根。抄紙過程中充分抖動篩子竹簾使得紙漿纖維分布均勻,從而保證紙張厚度的統(tǒng)一,植物纖維在粘合劑的作用下緊密貼和,并舍棄不必要的紙料,如此反復直至達到所需的厚度,這樣層層疊疊的加工工藝也成為和紙最大的特色。

和紙纖維較長,薄如蟬翼卻強韌不減,使用植物纖維顯現出特別的風味和手感。除了書畫經卷,還被應用于諸多領域。在傳統(tǒng)和式建筑中,門窗都會使用和紙糊表障子、裝飾屏風,和紙制的門窗可把地方分隔開來外,也有吸濕作用,有調節(jié)濕度和溫度的功能。除了屏風與門,日本人也愛用和紙來造燈。和紙的傳熱度低,而透過和紙而傳過來的光線也較為柔和、不刺眼。另外,和紙還被運用于日本紙幣之中。

和紙以實用以及自然的美感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加工造紙十分普及,其中尤以越前和紙、土佐和紙、美濃和紙最為出名。

雕琢不滅記憶·和紙傳承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fā)展,紙作為人類歷史上重要的傳播載體的地位也受到了沖擊。本是傳播載體的和紙,隨著新媒體產生與普及,另辟蹊徑,在藝術領域發(fā)揮其獨特魅力。和紙雖為平面,但各種新奇造型和類型層出不窮,從五彩的色紙到型繪印染紙、花草紙、折紙…等等經過巧思妙想加工而成的和紙,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美化了生活。甚至那些傳統(tǒng)工藝中的“古董品”,扇子與團扇,提燈、唐傘、障子也煥發(fā)新生,成為現代生活中美的源泉,和室內裝飾的點睛之處。

和紙老鋪“鈴木松風堂”的創(chuàng)始人明治初期在上海偶遇萬花筒這一稀罕玩意,被其中五彩變幻的圖樣所感染,將當時包裝和服的主流木制卷芯換做紙筒,并專營和紙紙筒店。將沖繩紅型染和京友禪型染和服的技法,運用在和紙上,開發(fā)出各式美輪美奐的生活用品。除此還銷售含有茶葉有著抗菌效果的茶香紙,和嵌有水鳥羽毛的潑水紙,拓展了和紙的領域。型染紋樣絲毫沒有陳舊之感,反倒散發(fā)出別樣的摩登韻味。

老鋪“鈴木松風堂”的萬花鏡

日本現存唯一的唐紙屋(距今約390余年)的老鋪“唐長”,以“Life with KARACHO”為概念,通過便簽卡片等雜貨小物,融入現代生活。同時在修學院設立工房,舉辦公開講座普及藝術美學。還設立唐長空間沙龍,除是展覽展示的畫廊之外,還承接定制服務,天井、墻面、家具等用和紙來豐富現代生活。

“唐長”在數百年間一直小心翼翼保存下來模版

有著千年歷史的美濃和紙,是日本傳統(tǒng)的特有和紙。岐阜縣美濃地區(qū)的5家紙行與設計師高橋理子合作,誕生了新的品牌“3120”。品牌使用世界共通的數字,logo中的3、2橫向組合與數字構成MINO(美濃的日文發(fā)音),面向更廣闊市場的同時,積極提倡紙應有的存在方式,描繪現代生活下的和紙姿態(tài)。

“3120”和紙

美濃和紙AKARI藝術展

在有著悠久造紙歷史的山梨縣,制紙行“大直”與工業(yè)設計師深澤直人合作拓展和紙的更多可能,推出日用品牌“siwa 紙和”。名字有著紙的皺紋與和紙的顛倒之意(日語中“和紙”發(fā)音為“wasi”,“皺紋”念作“siwa”),寓意掀起一場顛覆性的實驗。利用原料中纖維特性,共同開發(fā)出不易破的和紙,強度可達到平常的5倍之多,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淋濕狀態(tài)下強度反倒加強,徹底顛覆作為紙怕水的弱點,養(yǎng)育出如同皮革制品般的新紙。

siwa紙制通勤包

嘆,一紙流年繁華過。紙是文化的載體,它生在中國,傳播與發(fā)展在世界。宣紙、土紙、藏紙,這些中國獨特的紙文化產品有的偏安一隅、有的日漸消亡、有的已經離我們遠去。而日本和紙歷經千年傳承,層層張張記錄著時代的薪火,無聲書寫著它的千秋華章,在日本人的記憶里留下燦爛軌跡。如此強烈的對比,令我們不由唏噓時光蹉跎。就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日本的和紙藝術傳承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

聲明:該文章系轉載,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關信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網友評論
 
 
南京中紙網資訊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蘇ICP備10216876號-2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20501 
蘇公網安備 32010202010716號
視頻號
抖音